“泉城力量”杨哲:英雄深情吻别赛场,“五届传奇”永不落幕
新黄河 昨天15:18 1274

11月20日,第十五届全运会举重男子109公斤级决赛在东莞石龙中学体育馆上演,济南名将杨哲获得了第五名。值得一提的是,本项赛事的冠军——陕西选手王贵洲比34岁的杨哲足足小了16岁。

对杨哲而言,过去全运会四连冠的成就已经证明了他在中国男子大重量级举重中的历史地位。最后一次挺举,杨哲放弃了和杠铃的较量,他亲吻了杠铃,用微笑与挥手告别了所有人,也告别了过去执着前行的自己。就像许巍在《曾经的你》中唱到的那样,“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
时间淬炼的“泉城力量”
对于每一位举重运动员而言,举重台上的杠铃重量可以用数字衡量,但更加沉重的则是时间的重量,这种持久的压力才是每一个运动员难以战胜的敌人。34岁的杨哲,用23年的坚持诠释了何为“举起时间之重”。

2009年秋天,18岁的杨哲第一次站上全运赛场。彼时主场作战的济南小伙心无旁骛,赛前只说了一句:“不用管那么多,冲就是了。”最终,他在105公斤级比赛中一举夺金,由此开启了一段传奇之旅。
12年后,当他在陕西完成全运四连冠的壮举时,身上的伤痕早已成为岁月的刻度。
于是,训练前的理疗成了他的日常必修课,腰伤、膝伤在阴雨天总会准时“提醒”他过去的拼搏。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发力:“一练上,那些沉积性的伤就又出来了,一开始我自己都在怀疑,到底还能不能行。”

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杨哲心中永远的痛。在男子105公斤级比赛中,尽管在抓举和挺举中均超常发挥,杨哲最终还是以第四名的成绩与奖牌擦肩而过。但这次打击并没有让杨哲就此沉沦,反而让他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杨哲的教练刘述航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徒:“他并不是天生神力的选手,但他的脑子比较灵活,技术出色,最为关键的是,他的心理素质极好。”这种特质,让他在漫长的运动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巅峰状态,并最终拥有了在赛场上傲视群雄的“泉城力量”。
时光洪流中的逆流而上
自2005年加入山东举重队,20年的时光里,杨哲早已习惯了在训练中度过一个个节假日。“作为职业运动员,不管是节日还是假期,都要不断充实自己,”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坚持训练,这样当取得成绩时,才会觉得无怨无悔。”
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国锦标赛中,杨哲以无可争议的表现轻松夺冠,这再次证明了他在国内大级别举重项目中的统治力。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将的参赛心态已发生深刻变化。“年轻时赛前一周人就会很兴奋,现在可能在赛场摸上杠铃杆才有比赛的感觉。年轻时称完体重在休息区根本睡不着,现在一到那儿就睡着了。”他曾这样说道。
全运会四连冠后,杨哲对于这片赛场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每一场比赛的试举,对我来说都是举一把少一把,因为运动生涯可能就要结束了,再享受这种比赛可能就剩一场决赛了。”

陕西全运会结束后,杨哲一度转型担任教练,然而内心对举重梦想的炽热渴望,让他做出了重返赛场的决定。“现在山东队里年轻队员还没完全成长起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是希望能为山东体育再作一份贡献。”
这种担当,让他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在他指导的年轻队员中,有人是因他而走上举重之路。“我现在教的队员里,有一些是在我的影响下才练的举重,”他说,“我希望借助我的经验帮助他们加深对举重的理解。”
面对外界关于“五连冠”的期待,杨哲曾表现出惊人的淡然:“别人觉得这是压力,但对我来说,能不能五连冠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如果能为山东体育多添一块金牌,那就再好不过了。”这种超脱,来自他对举重运动的深刻理解。
从2006年开始参加全国比赛,“几乎只要是比赛我就参加”的他,在无数次实战中领悟到的心得是:“每一场比赛都是历练,给你带来的困难都不一样,把所有经历总结好,到了大赛遇到困难你才知道怎么去解决。”
此刻的杨哲,早已不再单纯追逐金牌的数量,而是在每一次试举中品味着运动的真谛。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他举起的不只是杠铃,更是一个运动员对梦想的全部执着;他对抗的不只是对手,更是时间无情的流逝。
时间终会流逝,但总有人以坚韧为支点,举起梦想的杠铃,就像这位济南汉子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无论成功或者失败。
责任编辑:冯子涵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