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机优补政策精准驱动 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1:53

通讯员 张一晓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实施“优机优补”和“扶优扶强”策略,即对智能拖拉机、智能收割机、高性能播种机、智能导航终端等高端产品给予更多补贴支持,同时逐步减少对能耗高、效率低、技术落后的传统农机的补贴,直至最终退出补贴范围。这一政策不仅是补贴结构的优化,更是一场指向明确的产业革命,以政策推动淘汰低端产能,倒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困局与破局:农机产业急需“换道超车”

早在2012年,中国便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国和农机消费国。据农业农村部汇总统计,预计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超过11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250万台。但光鲜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层矛盾,低端农机产品存在严重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低端机型凭借价格优势占据着三、四线城市及小农户市场,却因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陷入内卷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端农机市场被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地位不占优势。

更严峻的是技术代差带来的隐忧。国内某权威机构曾做过一项调研:国产3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关键液压件、传动系统依赖进口的比例超过60%,智能农机的传感器、控制器等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50%。这种“卡脖子”困境不仅推高了制造成本,更埋下了产业链安全隐患——一旦国际市场波动,部分核心部件面临“断供”风险。

“优机优补”政策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精准解决方案。政策通过差异化补贴机制,对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高作业效率的农机产品给予更高补贴,同时对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农机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补贴。这种政策设计形成了明确的市场信号,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集中于高端产品研发,倒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迈进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核心:淘汰落后与鼓励创新的双重驱动

“优机优补”政策的核心在于建立淘汰落后与鼓励创新的双重驱动机制。在淘汰落后方面,政策明确列出了低端落后农机的界定标准和退出时间表。如对保有量大和技术落后的拖拉机,降低了补贴标准和补贴比例,要求三年内补贴比例降低到15%以内;一些地方对50马力及以下的保有量大的低端拖拉机停止补贴。这一硬性约束倒逼企业主动进行产能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

在鼓励创新方面,政策对高端先进农机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如对高效率高精度的气力式、电驱式播种机补贴比例可提高到35%;对100马力以上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可获得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而200马力以上且具备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功能的拖拉机,其补贴上限可达25万元;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产品,实施“首台套”补贴政策等。一系列阶梯式补贴机制,显著提高了国内农机企业研发高端产品的积极性。

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农机补贴政策,优机优补、扶优扶强趋势加强。随着政策持续精准发力,我国农机行业将加速迈向“质量竞争”的新阶段。

产业响应:技术突破与全链创新

新一轮补贴政策释放出强烈的“优机优补、扶优扶强”信号,降低了农机企业的研发成本的同时,还会引导资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集中,倒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国内农机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补强研发队伍,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展开技术攻关,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创新生态圈,共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突破多项行业关键技术。

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5年,潍柴雷沃、一拖等国内农机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展示了中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例如,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CVT)拖拉机成功实现国产化并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大喂入量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机收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电驱精量播种机的应用使增产效果明显,播深误差可控制在极小范围内。这些技术进步代表了中国农机技术与产业升级的新高度。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汗水驱动”迈向“智慧驱动”。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向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智慧农业服务商转型,通过制定一揽子农机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的农机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新路径。通过“农机+农艺+农服”融合创新,在中原旱田、南方水田、丘陵山地等不同农业区域建设智慧农场,不断扩大管理平台服务面积,科学回答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时代难题。

展望未来,随着“优机优补”政策的深化,通过精准支持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加速,不仅有力推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还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农机应用,加快智慧农业场景全面落地。可以预见,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孙雪婷

刘炳文

欢迎来电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