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济宁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9月16日,在《济宁市2024年水土保持公报》解读新闻发布会上,济宁市城乡水务局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科科长郝晨宇介绍,“十四五”以来,济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曲阜、泗水、邹城为重点,以国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356平方公里,国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小流域33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趋势。

高位推动,规划先行。《济宁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以市人民政府令第76号公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实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宁市水土保持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市级及各县市区、功能区全部完成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并由政府或管委会批复实施,规划体系已经建立,全市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快车道。

立足项目,综合治理。“十四五”以来,国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76%。坚持服务围着项目转、工作围着项目干,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提前摸清家底,高质量编制小流域项目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储备及资金政策的协同配套工作,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工程实施中,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抓好安全管理、质量控制,规范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

精准防治,提高效益。济宁市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详细掌握全市水土流失总体状况,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精准布设防治措施、小流域项目。在实施方案编制和工程建设中,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等特色小流域产业综合体,有效吸纳就业、带动群众增收,提供更多更优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协调,统筹国土绿化、矿山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动治理任务落地落实;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受益群众等广泛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以及多方共治、共建共享的防治体系。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