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界也卷?投资人下海写书成风——一场从华尔街到外滩的资本写作狂欢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16 1669

当可可资本合伙人魏锋的朋友圈晒出新书《财富的逻辑》时,这条看似寻常的出版动态,却折射出创投圈近年来的隐秘变化。自2020年起,红杉资本沈南鹏、赛富亚洲的羊东等多位投资人相继推出个人著作或参与重要行业报告撰写。从达利欧的《原则》到张磊的《价值》,再到如今层出不穷的投资人作品,这个掌握资本话语权的群体为何集体涌向出版业?当投资逻辑遇上出版逻辑,是知识共享还是新一轮资源变现?

近日,记者从朋友圈了解到,上海可可资本合伙人魏锋刚刚发布了新书《财富的逻辑》,并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据称该书基于作者近二十年股权投资经验,旨在为致力于财富创造的年轻人量身打造一部认知框架建构之作。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不禁让人心中泛起疑问:如今的世界真的“卷”到这般程度了吗?在大众心目中,投资人都是资本大鳄,在金融市场里游刃有余,然而他们现在为何不专注于主业,却要跨界踏入出版领域呢?带着这一疑惑,记者展开了深入的市场调研。

从外滩到硅谷:当投资人开始“写书变现影响力”

如果把时间拨回2020年9月,高瓴资本张磊的《价值》首周销量破百万时,出版圈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投资圈的“私域流量”可以如此凶猛。“当时预售通道一打开,高瓴系被投企业的PR群就炸了,每家都下团购单,最少的100本,最多的美团直接定了5000本。”中信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回忆,“我们紧急加印了三次。”

《价值》的打法奠定了此后三年投资类书籍的范式:机构背书,高瓴官网、被投企业公众号矩阵联动;大佬站台,董明珠、马化腾、王兴等联名推荐;场景渗透,将书籍作为LP年会、被投企业CEO峰会的伴手礼。这套“投资圈流量打法”,很快被各家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复制。

2021年,红杉中国发布《中国产业数字化白皮书》,沈南鹏在序言中强调“投资需要与时代共振”,延续其长期主张的把握时代机遇的投资理念。该报告通过红杉官网及合作渠道公开发布,引发行业关注。

虽然源码资本曹毅并未出版个人专著,但源码资本在投资理念输出与行业影响力打造上动作不断。2023年,源码资本提前半年在内部启动“内容运营”计划:将投资案例拆解成20期“源码小课”在视频号连载,单期播放超10万;与得到APP合作推出投资相关课程,付费用户超8万;在相关活动中,源码资本会将精心整理的投资研究资料作为伴手礼,传递其投资逻辑与行业洞察,如同“隐形的书籍”发挥着知识传播与品牌塑造的作用。

“这虽不是传统意义的书,却胜似募资说明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海外“祖师爷”:从达利欧的《原则》到霍洛维茨的“创业圣经”

中国投资圈的写书潮实则滥觞于华尔街。2017年,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中文版上市,首印50万册被抢空。这本书的“威力”不仅在于销量,更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投资人IP化”的模板:个人故事,从长岛中产家庭到掌管1600亿美元,达利欧的“失败—复盘—原则”叙事,成为精英阶层自我迭代的范本;工具化,书中“极度透明”“可信度加权”被麦肯锡、高盛直接搬进内部培训;长尾收益,2019年,达利欧推出“原则”APP,订阅制年费99美元,用户超50万,年营收近5000万美元。

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则开启了“箴言体”写作潮流。2010年中文版上市后,长期占据豆瓣商业图书TOP10,书中“多元思维模型”成为VC/PE投资经理面试的“送分题”——“你如何用一个非投资领域的模型解释SaaS估值?”

彼得·蒂尔的《从0到1》更是一场“意识形态输出”。2015年中文版上市后,在创投圈引发“垄断VS竞争”的大讨论,甚至影响了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话语。以至于当年的创业者都慨叹,当时见投资人,不引用两句蒂尔的金句都不好意思开口。

而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则分别在二级市场和技术创业圈,成为逆境求生的案头书。“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不是‘教你赚钱’,而是‘教你像顶级投资人一样思考’。”出版人吴晓燕总结,“这是知识付费时代最稀缺的产品。”

 中国本土进化:从“价值投资”到“叙事战”

如果说海外投资人的书是“认知降维打击”,中国的投资人则把写书玩成了“叙事战”。

二级市场:王国斌、但斌、邱国鹭的“价值投资中国化”

2007年,但斌的《时间的玫瑰》首次出版时,恰逢A股6000点狂欢。书中“茅台可以持有100年”的论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被群嘲,但2017年茅台股价突破500元后,这本书被奉为“价值投资圣经”,二手书涨价到原价10倍。“这是中国投资人第一次发现,书的‘时间复利’可能比股票还猛。”一位老股民感慨。

王国斌的《投资中国》则更具“路线斗争”色彩。书中对“中国核心资产”的辩护,在2021年核心资产泡沫破裂后引发争议,但东方红资管内部却将其作为“投研文化手册”,新员工入职必读。

邱国鹭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更直接,书中“便宜才是硬道理”的表述,被高毅资产内部简化为“PB小于1.5倍才看”的硬指标,甚至影响了2022年高毅对港股地产股的抄底决策。

一级市场:羊东、魏锋的“场景化写作”

与二级市场的“理念布道”不同,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更擅长“场景化写作”。

羊东的《会讲故事的经济学》则是一次“降维打击”。这位曾投出知乎、快手的赛富亚洲合伙人,用20个绘本故事给4-10岁孩子讲“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我儿子现在知道,买玩具的钱如果存银行,一年后能买两个。”一位宝妈在小红书晒图,该书已售出8万套,成为新华出版社2024年Q1利润贡献最高的单品。

魏锋的《财富的逻辑》则试图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读者们搭建一个有关财富创造的思考框架。书的目标读者定于微观的个体、个人,并通过塑造了一个可爱的“爱财君/Wealth Seeker”形象来贯穿全书。这个年轻的爱财君热爱财富并致力于创造财富,可是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过载,他面临着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认知的困扰,因为他也知道“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人们不可能赚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些朴素的真理。

有趣的是,记者留意到,可可资本的另一位合伙人黄郑联合九章云集的方磊合作编著了《AI改变世界》,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书中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深刻探讨了智算经济时代下,算力作为新兴生产要素如何驱动社会变革,引领未来社会形态的重塑。不知他们这样的“布局”是为了互相加持形成矩阵,还是会产生销量的冲突。

为什么是现在?——一场“资本话语权”的军备竞赛

“投资人写书不是新鲜事,但2020年后突然爆发,本质是行业内卷的外溢。”《纽约客》2024年3月长文《Billionaire's Book Club》指出:募资焦虑,2023年中国VC/PE机构数量突破1.4万家,比2019年翻了一倍,但LP出资总额仅增长12%;认知溢价,在黑石、KKR等外资PE的募资路演中,创始人的“思想领导力”已成为LP评估GP的软性指标;代际更替,90后、00后LP开始进场,他们更认可“有表达力的GP”。

“过去募资靠业绩,现在还要靠‘故事’。”一位IR负责人透露,其所在机构2023年募资时,LP直接要求提供创始人的公开演讲视频或出版物,否则认为没有行业影响力。而书籍,恰恰是最具“权威感”的思想载体。

达利欧的《原则》出版后,桥水欧洲基金规模从2016年的45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200亿美元;ARK Invest的凯西·伍德在2020年出版《颠覆式创新》后,ARKK基金规模从30亿美元暴涨至2021年的280亿美元;在中国,虽然没有对应书籍出版后的直接基金规模数据,但通过各类输出投资理念的资料传播,一些投资机构在业内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显著提升,新LP中有不少是“被理念吸引而来”。

根据上述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大胆地总结,书籍或许是GP的“思想IPO”,它能把你的投资方法论变成LP的信仰。至于书卖得好不好那就是读者说了算了,书卖得好,是生意,是利润;书留下来,是理想,是功名。

责任编辑:刘相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