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前后,晚唐诗人李商隐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他一生仕途困顿、颠沛流离,四十五载人生,大半在幕府中担任幕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间曾两次踏足齐鲁大地。
文|非晚
初遇令狐楚被赏识
李商隐三岁时,随父亲到浙东、浙西宦游。六年之后,父亲卒于幕府任上。多年后,李商隐在《祭裴氏姊文》中写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古称一纪为十二年,半纪为六年)。父亲亡于浙江之后,他随母亲扶柩北归,返回故乡荥阳,一路上“躬奉板舆,以引丹旐”,耗尽了家中积蓄。
守丧期满后,李商隐一家生活清苦,他靠给别人抄书、贩卖舂米,补贴家用。幸而这期间他遇到人生中第一位贵人——同族叔父李处士。李处士精通儒家经典与书法,年幼的李商隐跟他学习古文、书法,“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展露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几岁就写出了《才论》《圣论》。
大和三年(829),为前途着想,李商隐离开故乡荥阳,举家迁往东都洛阳。在洛阳,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位贵人——一代文宗令狐楚。据载,令狐楚才思俊丽,精于四六骈文,所作奏章深受唐德宗喜爱,其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并称“三绝”。除了文学才华,他的官做得也很大,累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这年三月,令狐楚由户部尚书转任东都留守,初来东都洛阳的李商隐,慕名前往投书拜谒。
唐朝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更看重举子的社会知名度。为了提高登科概率,举子们一般都会拿着所写诗文,拜谒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以期获得对方举荐,这叫做“行卷”。当时,弱冠之年的李商隐,凭借《才论》等文章,在洛阳文化圈崭露头角。初见李商隐,作为文章大家的令狐楚,仿佛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对他极为赏识,待之甚厚,让他与其子一同学习、交游,还引荐闲居洛阳的诗人白居易与他相识。《旧唐书》载,“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白衣入幕留《谢书》
大和三年(829)十一月,令狐楚调任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诸州观察使,成为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尚无功名的李商隐追随其东行,被辟为幕府巡官,协助幕主执行文书任务。天平军是元和十四年(819)设置的三大藩镇机构之一,辖郓、曹、濮三州,治所在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作为藩镇一把手,拥有辟署权,可自行招募属吏。中晚唐时期,藩镇做大,幕主喜欢辟有功名或亲故之人充当僚佐,不到二十岁的李商隐,以白衣身份入幕,足见令狐楚对他的赏识。多年以后,在给令狐楚作祭文时,李商隐追忆起初入幕府的情景,依然颇为感慨:“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樽旁,一人衣白。”
当时,李商隐学习古文虽小有所成,但朝廷章奏、官场应酬多用四六骈文。在天平幕府,令狐楚亲授李商隐章奏之学,为他日后成为晚唐骈文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此,李商隐写过一首诗叫《谢书》,感念令狐楚对他的悉心栽培:“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在藩镇幕府,除了日常章奏等文书工作,李商隐常常参加幕主组织的雅集,与宾客宴饮赋诗,在《上令狐相公状一》中,他写道:“徒以四丈东平……方将尊隗,是许依刘。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其尽欢。委曲款言,绸缪顾遇。”
在担任幕府巡官期间,李商隐两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令狐楚不仅是推荐人,还为他置办行装、准备资财,将其当做子侄对待。大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他在太原未停留太久,便奉调返回长安。次年六月,令狐楚转任吏部尚书,李商隐随之离开太原。
崔戎幕府遇知己
几个月之后,大和七年(833)的冬天,经郑州刺史萧浣推荐,“待业”的李商隐入崔戎华州(今陕西渭南)幕。崔戎是李商隐同族叔父李处士的表兄,多了这层关系,他对李商隐多有照拂,在章奏写作方面亲自指导。在《上崔大夫状》中,李商隐感慨地写道:“极力提携,悉心指教,以得内夸亲戚,外托友朋。谓于儒学,而逢主人;谓于公卿,而得知己。”崔戎如令狐楚一样,不但给予李商隐丰厚的俸禄,减轻他的家庭负担,还给予他足够礼遇,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前往长安参加科考,以至于李商隐以“知己”相称。
大和八年(834)三月,崔戎调任兖海观察使,时值李商隐科考落第、失意之时,接到崔戎的邀请信,便随他来到兖海幕,担任掌书记一职,这是李商隐第二次踏上齐鲁大地。兖州在唐朝时文风鼎盛,很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在此寓居多年,李白、杜甫也曾“醉眠秋共被”……李商隐踏上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或许追寻过先辈踪迹,但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这年六月,初到兖州不足三个月,幕主崔戎突然病亡,兖海幕府随之解散,李商隐只得黯然返回故乡。
对于崔戎的知遇之恩,李商隐在《安平公诗》中有所记录:“公时受诏镇东鲁,遣我草诏随车牙。顾我下笔即千字,疑我读书倾五车。”“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虽然李商隐入长安应试,屡次落第,但幕府生活相对惬意,给他留下一段温存的回忆。离开兖州之后,在一个秋季的雨天,他寄宿在骆氏亭,听着雨声敲打瓦片,回想起在崔戎幕与他及其子崔雍、崔衮的交游,写下名篇《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齐鲁大地,是李商隐政治生涯和文学沉淀的起点,其先后在天平幕、兖海幕担任幕僚,虽然仅短短三年,但郓州、兖州的幕府岁月,见证着他的成长与成熟,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尤为可贵的是,在他的仕途起点,遇上令狐楚、崔戎,实乃人生之大幸,两位伯乐待他恩遇非常,不仅亲授章奏之学,还多次资助他入京应试,让他在青葱岁月享受片刻温馨。
不过,这样美好的时光,终究还是过于短暂。开成二年(837),李商隐离开兖海幕三年后,第五次参加科考,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的举荐下,进士及第。此后,因娶王茂元之女,令狐綯斥其“背恩无行”,他的人生被“牛李党争”裹挟,身如飘蓬,辗转于长安、桂林、梓州等多地幕府,颠沛流离,备尝艰辛。多年以后,他写下“万里风波一叶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