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鲁|从名人诗作中看泰安之变

人文齐鲁 昨天22:05

文|任祖程

从大汶口遗址的原始聚落到千年名城“古博邑”,从为奉祀泰山而建而兴的“奉高城”到天赐之城大唐“乾封城”,泰安行政区划之变,是一部与封禅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史。

秦汉以后,众多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名道高僧纷纷来此传经布道,文士香客也纷至沓来。清代顾祖禹有“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评价。城市是人类活动聚集的主要场域,为加强对封禅重地战略要冲的控制管理,自秦汉以来,各朝在此置郡建县、设州立府,而名人雅士更心向往之,纷纷前来或登顶或隐居或会友,留下了大量感怀之作。其中不少是对泰安城市的描写,藏着解读泰安行政区划变迁的密码。

周王分封诸侯,泰山属齐鲁之境(主峰在鲁国),唯有周天子与鲁公享有泰山祭祀之特权。《诗经·鲁颂》所咏“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可以看出鲁人对泰山的初感受。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在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附近设立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博阳郡,显示了大一统后对这一区域的高度重视,从此“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府为县,实以泰山故也”。李斯《封泰山碑》立于始皇28年(前219年),该碑中有“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之语,也说明了秦始皇是大一统后第一位封禅泰山并诏告天下且建设博阳郡的帝王,推进泰安实现了山与城的第一次融合。

秦亡汉兴,在泰山设泰山郡,武帝大兴汶河水利,汶水流域农业空前开发,泰山郡跻身两汉郡国中的重镇名区。伴随中央集权强化,五岳地位日趋重要,济北王上书献泰山及旁邑,泰山直隶中央,汉武帝为炫耀国力震慑外邦,携各国使节,八次封禅泰山,又割嬴博二县置奉高县,专祀泰山,设立一级行政机构泰山郡。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又以诏令形式确立五岳四渎制度,明确泰山为中国首山,同时也把泰山东麓的奉高城推向了与首山匹配的“东方圣城”“东方第一城”。因此,到三国时,才有了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在《驱车篇》诗作中留下的名句“驱车掸驽马,东到奉高城。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把山与城融入了他的感叹与哲思。

中国文人名士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泰山情结,从孔子开始,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伍从未间断。孔子的《丘陵歌》成为百代咏岱之祖。《孟子·尽心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一代史圣司马迁在汉武帝历次到泰山时,皆作为史官在泰山与奉高城相随,专章《史记·封禅书》作了详细记录。专门研究封禅亦始于司马迁,他还在《报任安书》中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

进入唐代,泰山成就了诗仙、诗圣的友谊佳话。天宝元年(742年)4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写下了著名的《游泰山六首》,其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道出了所有人登临南天门回首一望的感受。李白与杜甫分别后,长期寓居乾封城,思念杜甫,创作出《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书写友谊的感人诗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即唐代著名的泰山唐城——乾封城。

杜甫则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给国人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攀登祝愿。

大文豪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情深,在苏辙任职济南时与泰山结缘,在《和子由四首》中写下“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成为后世万千游客登泰山必观日出的向往。

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泰山泰城的诗作数不胜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藏在诗作里的行政区划密码。如李白的“高卧沙丘城”,不但形象地点出了乾封城,更将乾封城在大汶河转弯的沙丘高处及城边古树,用精炼传神的语言描述下来。

不但历代中国文人雅士书写泰山泰城之美,记录山与城的历史变迁,近代以来,不少外国学者也纷至沓来,写下了不少异域人眼中的泰安。如德国传教士彭安所著《泰山及其国家祀典》第二章便以“泰安府与泰山圣地”为题专章写了泰安府。美国考古学家毕士博1921年6月发表《山东,中国的圣地》一文,写道:“从圣山南面很难再寻一处比这更加迷人的景色,透过早晨的迷雾勉强可以看清在几乎正南方是一扁长方形,那是泰安城及其护城墙。”盖洛是西方颇负盛名的美国旅行家,于1926年出版《中华五岳》,里面写道“位于泰山南部山脚下的城市称作泰安,意即太平安宁”。

我们考证研究行政区划变迁,更多的是寻找文化传承的密码,这些如珍珠一般的文学作品,是见证区划变迁和文明延续的最好注脚。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