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春秋见气象,一唱《蒹葭》动四方,话剧《孔子》成功世界首演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0-09-28 10.2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摄影 王鑫

9月28日晚,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话剧《孔子》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成功首演。一场跨越2571年的超时空对话,让一个“多难的孔子”形象屹立舞台上。其人、其思想在观众心目中扎根、发芽、生长。

话剧《孔子》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担任导演、山东省话剧院倾力打造,是山东省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孔子》历时三年,五易其稿,最终完成一次曲折艰难的艺术远征,完成了一场勇敢无畏的艺术探险!


震撼心灵的“孔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暮春之时,一同沐浴”

“鲁国,孔丘看似待不下去了”

“漫天的星斗,多美啊”

“一条船载得动孔丘这一身老骨头,如何载得动那一点点人间道义”

“浩浩天下,滔滔人间,孔丘何处安身”

“食民之五谷,衣民之葛麻,竟无动于衷乎”

“他死不了,这些人不让他死”

……

三个小时的舞台艺术之旅中,时而是孔子讲学处琅琅的读书声,时而是众弟子充满朝气的“浴乎沂”,时而是春秋末期分崩离析的战局,时而又是孔子陈蔡逃难的悲怆……


从年轻的孔子到“翩然而出”认真为政做官的孔子,从带着不灭的理想开始十四年流亡的孔子到一灯如豆退而修《诗》《书》《礼》《乐》的老年孔子,再到感叹“逝者如斯夫”仍要劝诫众人“立言”“立功”“立德”的孤独寂寥的孔子,话剧《孔子》用抓人的讲述方式呈现了孔子激荡、充盈又坎坷、多难的一生。

孔子是圣人,是先师,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他在离乱的世界中颠沛流离,在理想与现实中横冲直撞,“知其不可而为之”地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话剧《孔子》将这位至圣先师的光辉形象诗意地立上舞台,深情地表现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着力塑造出了一个“孤独的孔子”“多难的孔子”“理想主义者孔子”,生动形象地诠释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孔子》导演张继钢称,孔子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把这样一个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人物搬上舞台,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我们创作的《孔子》的目标非常明确,不立传、不写神,只写人,我们有使命展示一个‘多难的圣人’。”

张继钢称,观众在看《孔子》过程中会掉好几次眼泪。在首演现场,看到孔圣人踽踽独行的身影,很多观众潸然泪下,无声地哭泣。

诗意浪漫的“春秋气象”

《孔子》的舞台呈现的是诗意的也更加抽象、浪漫。象征着春秋的车轮、竹简、笔墨,漫天的星斗,意境悠远的满月,弥天飞舞的大雪,潺潺淙淙的河流,绯红蒸腾的晚霞……再加上交融了古意与现代感的交响配乐,高古之风的华彩霓裳,浓郁的传统水墨,变化多端的舞台场景转换,整部戏充满颠覆性的舞台艺术想象力,为观众呈现了大气磅礴又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视觉盛宴。


张继钢说,比如《孔子》的舞台多次出现轮子,它既是现实中孔子周游列国的交通工具,戏中人物阳货的战车,又是年代的象征,时光飞驰如轮的象征;通过竹简、笔墨等,还感受到那种一点都没有现代化的、没有工业的那样的一种天地。《孔子》的诗剧品格,体现在它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创作团队用艺术“构成”的方式,把不同的艺术“材料”嫁接在一起,让彼此内在的光芒互为映照,使每个场景都具有超验性,从而产生象征意味,实现超越的真实和深沉的意象。


为了呈现这种宏阔美、意象美、思辨美,《孔子》融合了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有大型演出经验丰富的舞蹈团队,有70多人组成的交响乐团,有唱诗班、民乐团、戏曲鼓师团队,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春秋气象,要让2500多年前的古人能与今天的观众没有任何障碍地去沟通交流。

话剧《孔子》首演当晚山东省会大剧院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所有人都被这个“多难的孔子”所深深触动。在演出最后谢幕时,观众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这部话剧的热爱。欢呼声响彻剧场,久久无法平息。


责任编辑:王昕珂

师文静

关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新鲜事,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王鑫

快门之下 是我的眼所见及心有感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