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韩爽 宋说
摄影 郑建立
从盛夏到初秋的一个多月,杨同顺几乎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简单地吃过早餐之后,骑着电动车奔赴省话剧院大排练厅。在这里,他将呆上一整天,参加话剧《孔子》的排练。直到晚上七点以后,顶着夜色骑行十余公里回家。
“我们的国君,被邻国赶走了!”这是杨同顺在戏里唯一的台词。他已经68岁,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孙子。演戏,是年近古稀的他,极少较真的事。
剧场边的“大爷”们
山东省话剧院大排练厅,观众席左侧前排,竖着几个高低错落的大玻璃杯。这是几位老演员的候场区,即便是极热的夏天,小演员们贪凉,喝冰水吃冷饮时,老演员们杯子里的温开水,都要保持温度。“年纪大了,怕凉。”他们说。
正像他们对话剧,对于省话剧院的情感。几十年来仿佛放进了保温杯,余温犹在。
杨同顺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省话剧院。迄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四十年。在《孔子》的排练中,他在开场时刻随着人流行走,然后第六场有一个出场,说一句台词,最后谢幕。前后上场时间,不过几分钟。
论起履历来,其他几位与他同样资深。韩春玉已从事话剧工作五十年整,杨振兴,1962年进入山东话剧团工作。今年已是邓鸣从业的第四十四年。参与到《孔子》创排中的几位老演员,都是名副其实的“大爷”。
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们把青春盛年都交给了话剧院。几位老师承担过各种各样的角色,英俊小生,狡猾反派等等。在离开舞台十年后,得到召唤的老演员们,毫不犹豫地回到排练现场,为着一两句词的戏份,不分晨昏地跟着整体节奏,进行高强度排练。
杨振兴老师为了排练,在话剧院的办公室里安了“家”,从开始准备时,就不断去排练现场学习、揣摩。张书田老师说:“我退休都快十年了,话剧院还想着我们这些老同志,把我们退休的这些老同志请回来。多年的老战友了,还能在一块儿见见面,参加剧院的工作,我感到很高兴,一切辛苦都是应该的。”
这个戏份不重,但却资历颇深的老演员团队,就这样驻扎在排练阵地上,岿然不动。
从不迟到,从不误场。他们只在舞台上,露出半个照面,然后隐身到幕后,继续看着后生们,占据舞台中央。
几十年的习惯,也要改了
老演员们,是懂戏的。几十年的经验,让他们称作“戏骨”也不为过。但这一部话剧《孔子》,让他们再次对话剧艺术有了新的体验。
第六场,杨同顺有台词的角色,是一位身穿皮裘的贵族。刚开始表演,从念白到动作,他都感到不习惯。“按土话说,有点拿腔拿调,身形状态都得量着步法走。我真是不太适应这种方式。”
但老杨心里明白,这样创新、融合的剧本,处处都有实验性的创造,无论如何也要适应。于是他参考了话剧《苏丹与皇帝》的表演方式,让语言和身段都变得稍稍夸张些,慢慢感觉就找到了。“张继钢导演在工作上特别讲究,舞台上的调度、画面、身段、步态,方方面面要求也很严格,这点对我印象挺深。话剧讲究来龙去脉,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带着什么心态,台词对话上的情绪反应,都需要认真琢磨。”
对此邓鸣深有同感:“张继钢导演在排练现场,就是我们演员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台上每个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他都观察入微,及时调整。”
在张继钢导演的不断激励之下,老演员们重燃“激情”,拿出年轻时的劲头来,给自己改进演技。韩春玉回忆起当年,认为话剧演员就是讲一个“匠”字,刚进话剧院工作时,他看到王玉梅老师一句话要练习上百遍,一个步子反复走几十次,每个细微的动作都要反复揣摩,这就是真正的“戏痴”。 邓鸣老师说,之前做演员都要写演员手记,每一句台词旁边都要写上感悟、感受,这就是话剧演员的敬业精神。
有了这股钻劲,一切都好了起来。
一天,张继钢导演在结束排练后,点评演员表现。第一句就是:“要向老演员们致敬,虽然只有一句半句的台词,但一天比一天好。为大家做了真正好演员的表率。”
剧场里,响起了给“大爷”们的掌声。至此,一切的辛苦都得到了肯定。几位老演员说,虽然这次是第一次与张继钢导演合作,但是能够这么快进入角色、进入状态,除了自身的舞台经验外,更是因为张继钢导演谦虚、认真的工作态度影响了大家。
三版《孔子》,这部最期待
山东省话剧院,此前制作过三部关于孔子的戏。
第一版叫做《布衣孔子》,第二版《孔子》近在几年之前,张继钢执导的这部《孔子》,是第三版。这几版“孔子”,几位老演员均参与其中。
邓鸣认为,这一版《孔子》是场面最恢宏、最有气势的一版的《孔子》。“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应该会是一部里程碑似的史诗级话剧”,几位老演员表示,这种全新的艺术呈现方式,在从业这几十年来,也是第一次看到。
杨同顺对“孔子杀少正卯”这一场戏印象颇深。他认为这场戏的人物心里推理,跳出历史情境的阐释非常大胆,也很有看点。“其实当时话剧《孔子》的剧本一念,我就估计肯定好看,因为它各种元素非常多。”
多时空的阐释、多元素的演绎、还有大胆的舞美设计,一切都让这些阅尽人事的老戏骨们,有了新的期待。
“这一切都证明,话剧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韩春玉说,“话剧从来不是小众的没人看的一种艺术,一定是没有好的作品吸引观众,相信这次的《孔子》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话剧院。”
对于这次参与《孔子》创作的年轻演员,几位老演员纷纷给予了肯定,邓鸣说,青年演员们也很敬业,作为年轻演员,不要怕经历困难,要敢于尝试,学习别人优点,发挥自身长处,先做人在做事,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在排练中,杨振兴老师常常与年轻演员的探讨演戏心得,传授多年的经验。
张书田说:”老同志,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去了以后在剧场安安静静的。提前候场,不误场,不迟到。没什么给年轻演员的,就一个好的工作习惯吧。“
夜色来袭,他们谢幕后各自道别,转身散去。晚风渐凉,吹散满街的浮华,他们霜染的鬓角,尚有余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