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摄影 王鑫
阳货,在话剧《孔子》中,作为孔子的“对手”出现。在历史中,他与孔子数度交锋争长论短,常被人视为权臣、枭雄一样的人物;而在本剧中,翟兵演绎的“阳货”,亦有自己的抱负,在心底甚至与孔子有一定的共鸣。不过,终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残年冷月中白发相望,又都是心有不平,满目萧然。
本剧中,翟兵面临着角色、表演习惯上的巨大转换。不断变中求“进”,大破大立后,方才胸有成竹。
从“孔子”到“阳货”,
角色有人格,才能焕彩出新
脚上穿着古人的布鞋,纯色t恤被汗水浸湿了半截。褪去舞台上角色骄傲跋扈的神色,翟兵老师现实中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见到我们,他微微弯下腰亲切交谈,“请稍等一下,我去后台换个衣服。”再次向我们走来时,又是神色焕发,语气中透着淡然和沉静。
翟兵在进入山东省话剧院之后,参演过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的话剧《孔子》,并在其中担纲“孔子”一角,曾经带着“孔子”光辉伟岸的形象全国巡演五十多场,翟兵对于孔子的理解已经深刻烙印在心中。
此次扮演孔子的“对手”阳货,对翟兵来说是压力,更是一次机不可失的挑战,“国家艺术基金的那版话剧《孔子》,我全国巡演大概演了五十多场,在这次话剧《孔子》中拿到阳货的角色,对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颠覆掉之前的体现形式,要去抓人物的特点就不仅仅要用以前那种创作方式。写人物小传,读一些史书,从历史的只言片语里面还原当时人物的状态,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话剧《孔子》中的角色阳货,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想找准人物的核心,在台前发挥出精彩的演绎,翟兵在幕后对历史进行了大量钻研,“历史上对于阳货这个人物的记载非常少,描述最多的就是他是一位陪臣。经过研读《论语》和《左传》、《史记》的少量记载,我认为阳货这个人有才干有能力,同时也有野心,有魄力,但更多的是感触是,他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的判断,让剧中的阳货和孔子,有了在对立中依存的人物关系。两人年轻时各有抱负,因政见不同而各行其是。晚年又有了一种生不逢时的共鸣,这也让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出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于话剧演员来说,戏与人生俨然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翟兵作为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每次拿到剧本总会先寻找角色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身上逐渐生根发芽,与自己合而为一,“于是之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叫做演员的心象。有了这个心象,让角色在你的心里活起来,举手投足间还有语调语气,就慢慢地靠到角色上去了。我在创作、排练的过程中,就是让这个人物的种子在发芽,让角色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我能想到他是大概多高,眉目之间,待人接物是怎么样?是常常笑脸迎人,还是不露声色。越清晰,在身上体现出来的气质就跟这个角色越接近。”
由“现实”到“浪漫”
从头开始磨演技
话剧演员在舞台演戏,要把握现场气氛的变化,短时间内要把观众带入剧情,需要话剧演员对角色刻入骨髓的理解。话剧是高层次的艺术形式,每场戏演员的情绪浓厚都不尽相同。
在翟兵的演艺生涯中,塑造更多的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的角色,这次张继钢导演的话剧《孔子》展现出浪漫、抽象的意象美,给老演员翟兵也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认知,“张继钢导演一直在说抛掉原来身上的现实主义,其实对我们来说特别难。我从九三年开始,老师就教的都是体验派,九七年来到剧院,跟着王玉梅老师、薛中锐老师学习,这些老先生老艺术家们身上也都是坚定不移的现实主义。忽然间接到这种诗情画意的剧本,既要有画面感又不能只是空的符号,要内心充实,这个方面确实确实挺难的。”
在跟着张继钢导演排了一段时间之后,翟兵逐渐理解了张继钢导演心中所想,心之向往,“突然发现现实主义和诗情画意两者可以是有机地完美结合,话剧《孔子》还是话剧,它还是以话剧为主体承载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所以话剧演员的重要性和主体性不能丢,无论演什么,即使再诗情画意,内心也要充实。台词要有感而发,要知道准确的传达,再加上一些类似身段等辅助手段的运用,能够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背后要做的功课确实是挺难。”
为了角色更加立体,翟兵细心研究阳货的心理状态,想尽办法从各个方面吸取养分,聚集在话剧《孔子》中。呈现出的细节,也在一次次的排练中被自己不断推翻重来,“我与话剧院的其他演员们在剧院工作了二十多年,舞台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幕后大家还是坚持不停地做,不停地看,然后在舞台上践行。张继钢导演说京剧《赤壁》中,孟广禄先生饰演的曹操有个念白特别好,我就想办法找到了孟广禄先生的关门弟子,请求能否录出一个片段拿来学习。”
汲取养分,然后丢掉多余的东西,翟兵在排练场里不怕漏丑,不怕漏怯,终于打磨出了角色的形象,“呈现出的细节有些得到了导演认可,其他的我就再想再琢磨。几番下来之后,现在人物的把握是没有问题的,心理线很准确,外部的体现我也在找更好更多的方式来外放。”
从传承看未来
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华丽的服装和精致的舞美设计,很容易引来关注。但要做到内在和外在的协调统一,需要更深的体验和更多付出。
阳货的服装大概有三十多斤,穿上之后厚重感有了,但表演起来会形成一个障碍,翟兵之前设计过的微妙情绪,需要更多的调整,“因为衣服的厚重感,手里拿小道具的话,其实看不太出来。我对阳货的设计更多的放在面部表情的细节中。原本设计阳货的面部表情是不苟言笑,但排了之后我又自己推翻,觉得这样不是特别好。因为话剧《孔子》的舞台不是小剧场,细小的眼神变化在大舞台上体现的很微弱,如果只把细节放在眼神中,在观众看来,高兴难过都是一种表情,人物的色彩反而会被淹没。”翟兵转而在角色的性格展现上更下功夫,他说,人物性格有了,无论外部的举止如何展现,都会让观众感到就是这个人,最终穿上服装站上舞台,也会继续根据导演的要求随时调整,可能会加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设计。
坚守话剧阵地二十多年,话剧对于他们的烙印,是灯光笼罩下舞台的记忆,是谢幕时眼中隐含的泪水,是心跳对于掌声的感激。翟兵深知做话剧不容易,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是心中最大的期盼,“有些时候我们去演出,发现年轻人会坐不住,所以我认为张继钢导演的想法是对的,把一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好作品放在观众面前,让年轻人乐意看,能看懂,愿意下次还来看。有了这一次,我们就有信心把下次做得更好,我们不缺好的演员,不缺好的剧本,我们缺少更多的机会让人们来看我们的话剧,只要来看了话剧《孔子》,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爱上话剧。”
话剧《孔子》融合了管弦乐、合唱、舞蹈、美术、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目前该剧已进入精细打磨阶段,翟兵对舞台的最终呈现十分期待,“不论是社会中秉承规矩的人,还是懂得变通的人,都藏在话剧《孔子》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翟兵希望话剧《孔子》能收到观众各种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话剧不是灌输说教,更多的是启发,希望角色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