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摄影 王鑫
幕后的故事,一样精彩。这是主创团队凝练心血的过程,是大器渐成的熔铸。对于话剧《孔子》而言,细节上雕琢的功夫,尤显突出。
由张继钢导演执导的话剧《孔子》,正在山东省话剧院的大排练厅里进入紧张有序的排练阶段。日前,记者在排练现场目睹了演员们的一举一动,大家追求完美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
8月31日下午,舞台侧方屏幕缓缓打出——第七场“渡河”。这是今日的排练主题。在排练厅,一些演员分散在角落各自琢磨剧本,张继钢导演带着A、B组两位“孔子”,在围读中找着上台排练前的感觉,钢琴伴奏的悠扬旋律在耳边缓缓传来。
没有妆容,没有戏服。他们的身上,只是街头路人的寻常装束,但一旦进入状态,手眼身法都有了“戏”。排练中,无论是众弟子把孔子从地上扶起,还是演员拿着树藤拐杖,颤巍巍遥望着对岸“阳货”的神情,都展现了演员们内心激烈的冲突。
A、B两位“孔子”轮番上阵,大段独白的演绎,两人各有特色。一个下午,整个现场让记者身临其境,沉浸到这场跨越时空的理想与现实碰撞。
一群看似落魄,游离在人际边缘的旁观者,评价着孔子。一声声叹息,一次次木铎“叮当!叮当!”,反衬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多难,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心中的道义,终是难以渡过那条心中的“河”。
作为一名“95后”,平时看话剧不多。但这次现场感受到,高水平的艺术,总能够带给人长久的愉悦。看一场话剧演出,如同经历了一场他人的奇迹人生。而观赏一场话剧排练,是见证了这场奇迹孕育的过程。在篇章“渡河”中,导演张继钢意在展示孔子“人性”的内在,圣人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满腔愤慨和软弱的时候,这种圣人的平凡面,能让观众感受到,孔子在痛苦中的挣扎与纠结。
话剧《孔子》的主创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调研,翻阅史籍、影像资料,前后推翻了5版剧本,最终定稿开排。导演张继钢为了还原一个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孔子形象,在排练现场根据演员状态和舞台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在细节打磨上精益求精。就是为了最终的舞台呈现能把观众带入到在孔子当下的情感中。
9月28日,话剧《孔子》即将迎来世界首演,我们心怀期待。也希望现在导演和演员团队滴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成为演出时动人的光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